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台灣的電腦發展故事充滿了地方特色,深深融入了台灣人的生活日常。1970年代初期,台灣社會逐漸邁向工業化,政府推出十大建設,電子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當時的電腦多應用於企業與機關的資料處理,但隨著工研院在1973年成立計算中心,資訊科技的種子開始在台灣萌芽。
到了1980年代,家用電腦開始進入一般家庭。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場景,是孩子們坐在書桌前,用早期電腦學習 BASIC 程式語言,或是全家人圍在一起玩磁碟片遊戲,像《打磚塊》、《俄羅斯方塊》這樣的遊戲曾風靡一時。這些電腦不僅是娛樂工具,更是許多人與科技接軌的起點。
1990年代,隨著政府推行「希望工程」,資訊教育全面推展,偏鄉學校也開始設置電腦教室,城鄉數位鴻溝逐漸縮小。此外,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台灣人愛「泡網咖」的文化興起,許多青少年聚集在網咖,體驗當時流行的線上遊戲如《天堂》和《魔獸世界》。這不僅是一種娛樂,更反映了台灣電腦文化如何快速融入社會生活。
而你是否注意過電腦中的 A 槽與 B 槽?這些曾在早期電腦出現的名字,如今已經消失不見。在1980年代,電腦多使用軟碟機儲存資料,A 槽和 B 槽分別用來讀取5.25吋與3.5吋軟碟片。隨著硬碟的普及,C 槽成為硬碟的預設名稱,而軟碟機逐漸被光碟、隨身碟取代,A 槽和 B 槽也漸漸退出歷史舞台。這些早期儲存技術的演變,奠定了現代電腦系統的基礎。
進入21世紀後,台灣的電腦產業不僅專注於硬體生產,還積極推動綠色科技。如今,台灣家庭中的電腦不僅更節能、更高效,也融入了台灣人獨有的生活哲學——科技服務生活,方便又環保,真正展現了「科技島」的智慧與韌性。
人類發明器具來幫助計算,可追溯至西元前500年的中國算盤。而真正誕生出「電腦」,不過近200年間的事情,就讓我們順著時間軸來看看電腦的演進:
(圖取Science Museum Group)
(圖取國家實驗研究院)
(圖取維基百科)
(圖取國家文化記憶庫)
♦ 電腦設定省電模式,當其工作暫停5-10分鐘後,即可自動進入低耗能之睡眠狀態。
♦ 休息時間將電腦使用睡眠模式1小時可省0.1度電。
♦ 下班或者長時間不使用電腦建議關機,可省下1度電。
2023家庭用電資訊百科(2024年7月編印)
辦公室節約能源寶典
家庭節約能源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