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電懷舊之旅

家電懷舊之旅_乾衣機篇

乾衣機的發展史

乾衣與洗衣之間的發展
知多少

早期的台灣社會,家家戶戶常見在一根長長的竹竿上,串起整家的衣物,架空在家門前晾曬,依靠陽光和微風的自然能量將衣物烘乾。隨著戰後石化工業的發展,「衫仔弓」(台語,意即衣架)量產普及,成為日常晾衣的必備工具,這個家居用品也成為不少台灣人記憶中的體罰工具。

 

而在現代社群中,曾流行過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婚姻美滿,記得一定要買三機。」這裡所說的三機,指的是洗碗機、掃地機和烘衣機。然而,在五、六十年代的廣告中,卻是這樣宣傳的:「手洗實在是太吃力了!給她買一台大同電氣洗衣機吧!」這反映了當時洗衣服是一項相當耗時且勞累的家務,也體現了以男主外、女主內為主流的社會風氣。

 

1950年代左右,台灣首次引進洗衣機。早期的洗衣機只能單純洗衣,直到後來才發明具備脫水功能的雙槽洗衣機,當時需手動將洗好的衣物從洗衣槽移至脫水槽進行脫水。雖然洗衣機節省了部分時間,但家務勞動仍未完全被解放。直至1970年代,隨著經濟成長與所得提高,洗衣機逐漸普及至一般家庭。同一時期,台灣推出了首台乾衣機—「台熱牌萬里晴乾衣機」。到了1970年代末,這款乾衣機已大規模生產,並成功占據台灣乾衣機市場的領導地位。


資料來源:Newspapers.com™

 

乾衣機的歷史

首台乾衣機的概念出現於1800年代,法國發明家Pochon設計了一種手動滾筒式乾衣機,它是一個放置在火爐上的滾筒,藉由熱氣烘乾衣物。雖然這台機器相對簡陋,但它開創了乾衣機技術的先河。然而,早期乾衣機仍具局限性,因為使用火源加熱,存在安全隱患,且手動操作相當繁瑣。

 

進入20世紀,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乾衣機逐漸進化為更為實用的家電。1915年,美國人J. Ross Moore在自己農場的工作坊中,發明了一種電動乾衣機。他的設計使用電力加熱並配有自動滾筒,讓乾衣變得更為方便和安全。1938年,美國公司Bendix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業化的全自動乾衣機,使乾衣機進入普通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950年代後,隨著戰後經濟繁榮,乾衣機在美國和歐洲家庭中逐漸普及。這段時期,乾衣機技術也不斷提升,包括自動調控溫度、時間,以及後來的衣物感應技術,這些功能大幅提升了使用者的體驗與安全性。到了1970年代,乾衣機已經成為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家電之一。

博古通今˙好生活

一起來解密「乾衣機」的關鍵數字!

有節能標章的乾衣機,其能源效率基準:能源因數(EF)應大於1.71kg/kWh。

能源因數(EF)計算公式如下:

EH能源因數計算公式

1.71kg/kWh代表的意義就是花一度電可以烘乾至少1.71公斤的衣物

若以一件短袖T-shirt(約150g)來換算,相當於11件。

當然材質、厚薄等因素也會影響烘乾的效率,以上換算僅數據上的參考。

乾衣機節能小撇步

全程「自然曬乾」是最節能且省錢的方式,但在氣候或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若需使用乾衣機,掌握以下節能技巧,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

♦ 可先將衣物晾至半乾再烘,縮減乾衣機使用時間。

♦ 衣物量控制在七至八成,有助於提升烘乾效率。

♦ 烘乾前先盡量完全脫水,也能縮短乾衣時間。

♦ 不同材質的衣物乾燥時間不同,先乾的衣物應先取出。

♦ 每次使用後,記得清理棉絮過濾器,這能減少乾衣時間並提高效率。

♦ 選購具「節能標章」的烘乾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