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電懷舊之旅

家電懷舊之旅-冷凍櫃篇

台灣家電發展史

冷凍櫃發展知多少

二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工業化進程加速。台灣深受國際經濟變化的影響,市場上開始引進國外技術和家電產品。在1970年代,台灣本土品牌逐漸崛起,台製產品並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冷凍櫃不僅改變了家庭保存食物的習慣,也在商業運作中大放異彩。超市、餐廳等商業場所,還有進出口貿易大量使用冷凍櫃來保存食物,提高了食品的保鮮度和安全性

現代社會節奏快,人們對於方便且快速的飲食需求增加,冷凍食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樣化。冷凍櫃技術的進步,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到保存方便、加熱即食的冷凍食品,這都得益於冷凍技術的發明和不斷提升。

本物件為快速冷凍大同冰箱廣告傳單,封面有一台綠色的冰箱,上方寫著「快速冷凍保鮮經濟省電真好用」字樣,背面有72年度冰箱規格特點一覽表,右下角還有大同寶寶的圖樣。(Source:圖文出處:國家文化記憶庫


 

日治時期的木質冰櫃與冰鑒一樣藉由內置冰塊和箱體的保溫力幫助食物保鮮。

冷凍櫃的歷史

古代的冷藏保存技術,仰賴「冰」讓食物存放空間保持低溫。據《周禮》記載,可得知周朝已有專人會於冬季採冰放在冰窖,等到夏日用於不插電小冰箱「冰鑒」中,在當時能夠享受冰鎮飲食是皇宮貴族才有的待遇。

從冰窖的特質和冰鑒的結構,可發現古人已有隔絕熱氣、防止冷氣逸散的保冰觀念。直至近代文明飛速發展,才於1879年製造出了全球首台人工製冷的家用冰箱,於1920年代,家用冰箱逐漸普及,但多數僅有冷藏的功能

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冷凍櫃則在1930年代問世,為家庭食物保存延長更久的時間,使用者能有更大的彈性管理食物,而受到市場熱烈的歡迎

 

圖片出處 :國立歷史博物館

 

博古通今˙好生活

 

冷凍與冷藏兩者的基本原理都是源於熱力學的蒸發和冷凝過程,讓我們以冰箱為例,認識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

冰箱主要的結構與原理,如下:

1.壓縮機:核心的元件,負責壓縮和循環製冷劑。

2.冷凝器:將高壓製冷劑冷卻並轉換為液體。

3.膨脹閥:調節製冷劑壓力,讓高壓向低壓推進。

4.蒸發器:液態製冷劑在此蒸發並吸熱,達到冷凍效果
 

正因為這個過程需要把內部吸收的熱量帶到外部釋放,因此讓冷凍櫃、冰箱都能夠四周保持通風空間,有助於散熱,提升運作效率!


 

冷凍櫃與冰箱的清潔保養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已經熟悉冰箱清潔保養和節能知識的你,更要學會關於冷凍使用的Tip:

Tip1. 定期清潔與整理:

冷凍裡的食物常常一放就忘記,定期確認效期與食物保存狀態,保持內部空間的衛生。

Tip2. 包裝完整與歸納:

確保食物密封或者放置於保鮮盒中,依照使用習慣分類擺放好。完整的包裝有助於保持食物水份,同時減少濕氣留滯於內部空間,造成冰霜等問題。

Tip3. 跟結霜說不再見:

結霜是因內部出現濕氣,而濕氣可能來自於門的(1)膠條不密合導致濕氣進入、(2)經常開門的溫差變化、(3)直接放入熱食的熱氣凝結。

一旦出現結霜,就會影響存放空間、食物品質與冷凍效能。

因此,若出現嚴重結霜,建議先清空食物,關閉電源後,開啟門讓霜自然融化,(亦可在內部放上熱水加速冰霜融化),再以「非金屬」的工具輕輕刮除。